中班教案四篇(精选)
【必备】中班教案四篇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常常需要准备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4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中班教案 篇1,828啦分享最新好文章,本文出自828la实用文栏目:一、活动目标:
1、了解筷子的用途,感受筷子的多样性,知道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。
2、学习使用筷子,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,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。
3、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。
二、活动准备:
1、收集各种各样的筷子若干。
2、小纸团、黄豆若干供幼儿练习持筷夹东西。
三、活动过程:
(一)谜语导入。
“兄弟俩,一样长,是咸还是淡,它们先来尝。”
(二)观察筷子,了解筷子的特点、制作材料和作用。
(1)特点:(出示一双筷子)请幼儿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?(筷子像两根小棍儿,上边粗、下边细,上面是方的、下面是圆的,有的筷子上下都是圆的,筷子的表面很光滑。)
(2)多样性:(出示多双筷子)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筷子,说一说有什么不同?(长短,颜色,材料)
(3)作用:这些筷子是干什么用的?
(三)介绍筷子的起源。
你们知道筷子是怎么来的吗?
很久很久以前,人们吃东西都是用手抓,可是煮熟的食物很烫手。于是人们就随手采摘细竹子和树枝来捞熟食吃。那时候的人们都住在荒野、茂密的森林和草丛洞穴里,最方便的材料就是树木、竹枝了,所以,小棍、细竹枝经过人们一代一代的传递,筷子就逐渐出现了。
筷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餐具。用筷子吃饭,能锻炼手指动作,使手部活动灵活,并能开发智力。使人越来越聪明。小朋友,你们想来学用筷子吗?
(四)学习使用筷子。
1、用右手执筷,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,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,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。先将筷子像老师这样拿在手上,细的一头向下,粗的一头向上,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,然后用大拇指,食指夹住,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,这样,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,夹取东西了。
2、幼儿练习拿筷子:每个幼儿用右手拿一双筷子,按老师讲解的方法学拿筷子,练习用筷子夹小纸团,老师巡回指导,纠正不正确的动作。
会夹纸团的小朋友尝试夹黄豆,比一比谁夹得多、夹得快。
启发幼儿说一说:什么东西好夹,什么东西不好夹?为什么?是拿筷子的上面好夹?还是拿下面好夹?为什么?
3、小朋友们真能干,学会了一样新本领,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,真是不容易。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,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,脑子会越来越聪明。
4、讨论:
平时我们用筷子吃饭时应注意什么?
(筷子不能指到别人的脸上,以免划伤。不能拿着筷子跑,以免碰伤别人和自己。不咬筷子、不把筷子含嘴里,以免戳伤喉咙。)
(五)欣赏筷子舞。
筷子除了用来当餐具,还能做什么呢?老师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,筷子还可以用来打节奏呢。(欣赏筷子舞)
教学反思:
通过这次活动,幼儿不仅学会了使筷子,还增强了自己要动手的勇气和信心,使幼儿在比赛中增强了动手的乐趣和会用筷子的自豪感。
中班教案 篇2,828啦分享最新好文章,本文出自828la实用文栏目:设计意图:
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,中班的阅读活动应以帮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、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为主。《会打喷嚏的帽子》是一个充满幽默风趣的童话故事,语言风趣幽默,又含有讽刺意味,令人发笑。故事中的角色滑稽、可爱,特别适合中班幼儿阅读,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。考虑到中班幼儿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,更注重事物的表面,因此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在欣赏、理解故事的过程中,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,创造性地运用语言,感知文学作品的幽默风趣。
活动目标:
1、初步理解故事内容,感知文学作品的幽默风趣。
2、阅读故事,认识故事名称及常见的汉字(如:爷爷、帽子等),并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汉字概念。
活动准备:
帽子、教学VCD、故事录音、幼儿用书等。
活动过程:
1、运用实物,引出故事:
教师出示一顶帽子,引出故事并介绍作者。
“今天,我们来听一个很有趣的`故事,故事的名字叫《会打喷嚏的帽子》,它是由一位叫蔺力的阿姨写的。那么,帽子怎么会打喷嚏呢?请大家一起来听故事。”
教师播放故事录音,幼儿倾听。
教师提问:
“这个故事的名称叫什么?故事里都有哪些角色?”
“故事中的那顶帽子真的会打喷嚏吗?”
幼儿自由讨论、商量,并回答问题。
2、理解故事,感知幽默:
教师播放教学VCD,边讲故事边提问,并解释故事中的一些难点。
“为什么大耗子心里也挺害怕吗?”
“小窟窿到底是什么?”
“帽子真的会打喷嚏吗?”
“你觉得故事中的哪些情节很好笑、很风趣?”
幼儿讨论,相互交流,教师巡视,了解幼儿的讨论情况。
教师选择部分故事情节让幼儿来表演。
教师自己或请其他幼儿解答个别幼儿的疑问。
“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提问吗?”
3、阅读故事,认读汉字:
教师朗读故事,幼儿集体阅读幼儿用书,并用点读的方法,认读故事的名称及“爷爷”、“帽子”等词语。
中班教案 篇3,828啦分享最新好文章,本文出自828la实用文栏目:活动目标:
1、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,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,初步感受其语言美,培养幼儿的想象力、口语表达能力。
2、尝试学习仿编诗歌,培养幼儿的想像力、创造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。
3、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,学说普通话。
4、养成敢想敢做、勤学、乐学的良好素质。
活动准备:
1、多媒体课件:蓝天、树林、草地、河水、花儿、幼儿园大幅背景图。
2、多媒体图饰:白云、小鸟、小羊、小鱼、蝴蝶、小朋友
3、小图片每人一张。
活动过程:
一、激发兴趣,引出课题。
1.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许多小客人,你们看它们是谁呀?播放多媒体图饰:白云、小鱼、小鸟、花儿、蝴蝶、小羊图
2.师: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温暖的家,我们的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家,那你们知道小客人们的家在哪里吗?(幼儿自由议论)
3.师: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?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来听听这首好听的诗。
二、展示课件,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。
1.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。小朋友你听见儿歌里说了什么,要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回答。(幼儿回答一句,其他幼儿跟学一句)
2.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上?小鱼喜欢清清的河里?……
3.集体完整朗诵诗歌一遍。
4.分角色朗诵诗歌。
5.请个别幼儿朗诵。
三、结合诗歌原有模式进行仿编。
1.师: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是白云的家,还可以是谁的家呀? 幼:燕子(提醒幼儿用诗歌中的话来告诉大家,说完整,什么是什么的家。)
2.依次类推仿编诗歌
3.师幼有感情地朗诵新编的诗歌。
4.请能力强的幼儿朗诵自编的诗歌.
四、游戏:送它们回家。
请小朋友拿起自己椅子下的图片,想一想它的家在哪里?用图片仿编一句诗歌,再把它送到家里。
活动反思:
幼儿的兴趣非常浓,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,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,我应该创设情景,让幼儿体验。我会多看看多学学,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。
中班教案 篇4,828啦分享最新好文章,本文出自828la实用文栏目:名称:有趣的数字
目标:
1、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,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。
2、复习9以内的数字、数数,并区分6与9。
准备:
1、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(还有小动物)。
2、幼儿每人一份数字卡片
3、每组提供白色纸条、浆糊、记号笔。
过程:
一、看图编电话号码。
(1) 我们将要去春游了,我想邀请小动物一起去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?(幼儿泛讲)
师:你们真会动脑筋,想了很多办法,那么,用什么方法最好呢?
(2) 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,我们来查一查动物家的电话。
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卡。(小猴、小熊、小兔)
师:这是小猴家的电话。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,没有号码。
(3) 引导幼儿看图数数编号码。(三家全部观察后,人人翻译号码)
(人手一份操作用具。可以用数字贴号码,也可用笔写号码)
请各组派代表在黑板上贴数字
集体念号码 583469 583496 582734
验证号码的正确性,老师拨打电话。
二、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。
(1)思考: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,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?(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)
(2) 观察:在三个电话号码中有哪些是不一样的?(小猴家的号码是有9、6,小熊家是6、9,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子,有的是2、7)
相同的是什么?
(三个号码都是六位数,前两位数都有5、8)
(3)区分6和9
问:老师也常把6和9搞错,请你们帮助我记住它。( 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,9的圆圈在上面。)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数字23456789
三、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
增强幼儿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
(1) 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。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。
(2) 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? (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)(上海地区的家庭电话是8位数的,手机是11位数的,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。)
四、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
(1)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,我们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。
提示: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,也可以用笔写。
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所编的号码。